科尔沁沙地东南临近我国东北重工业基地,西南临近京津地区,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了这些地区的环境质量。今年部分地区连续发生的沙暴,足以证明这一点。
曾经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正在经历沙漠化的劫难。从通辽到赤峰,随处可见沙坨子,大风起时,沙尘遮天蔽日,道路、田野茫茫一片白。于是,科尔沁草原有了另一个名称:科尔沁沙地。
科尔沁沙地位于西辽河冲击——湖积平原,为我国四大沙地之一。到80年代末期,科尔沁沙化土地总面积多达71883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8%。沙地的扩展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比如在十年九旱的通辽,塔民查干、苇莲苏、阿古拉和白音忙哈四大沙带贯穿7个旗县区,每年都有大量农田因遭沙的打击、覆盖而毁种或减产,全市牧场沙化、退化、盐渍化达1000万亩;同时,淤积的沙子导致西辽河河床升高,最高处高于地面5米以上,给下游带来了严重水患。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科尔沁沙地的面积每年增加1600平方公里,而全国平均每年才增加2000平方公里,可见科尔沁地区是我国沙漠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仅通辽市,沙化面积便以每年30万亩的速度增长。库伦旗有“四沙三丘二山一田”之说。许多地方沙进人退,有的村庄一夜之间便被风沙掩埋。
在奈曼旗巴嘎波日和苏木,党委书记吴双喜告诉记者,“巴嘎波日和”的意思是“茂密的小丛林”,但现在,全苏木的荒沙多达51万亩,而且有30万亩为流动、半流动荒沙。章古台苏木党委书记白富说,过去母牛在树林里下犊,找都找不到,现在牲畜却不得不定时放养或者圈养了。
科尔沁沙地主要处在农牧交错带,它的形成有三个自然方面的原因: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机制不稳定;风势强劲,而且风的作用与干旱季节是同期的。特别是最近几年,春季地热和水回升缓慢,不利于环境的恢复。中科院沙漠所奈曼研究站站长赵哈林说,科尔沁地区的沙化,更多的是自然因素,它使得科尔沁沙地对人类的扰动十分敏感。从历史上环境变化的情况看,在科尔沁地区,凡生产经营活动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的时期,植被总是逐渐恢复,而以种植业为主的时期,环境总是趋于恶化,沙漠化急剧发展。这是因为草地畜牧业对环境的扰动较小,而种植业对环境的扰动则比较大。
与西北地区的沙漠相比,科尔沁沙地有其优越之处:水资源丰富。在沙丘上,你把手伸进沙子,能感到下面是湿润的。优越的条件引来了大批的开垦者,长期以来,滥垦、滥牧的现象十分普遍。按道理,开垦耕地应选择甸子地,但现在早已侵入牧业的生态系统。农民所烧柴草21%以上是从草场上砍的,这样算下来,平均每户每年要破坏3公顷草地。水利建设也有弊端,由于水库较多,导致河流干枯,形成土地的次生盐渍化,而许多沙带分布在河流的下风向;同时,由于灌溉用水较多,使草场、林地更加缺水。
科尔沁的片片牧场,难道要被白沙覆盖?
赵哈林认为,科尔沁沙地算是容易治理的,只要停止破坏,半流动的沙丘五年就能变样,整个科尔沁地区有个20年左右就能恢复生态。在这里种草栽树成活率很高。
怎样才能使科尔沁地区的沙化逆转呢?
首先,科尔沁地区大多数旗县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15—35人,在这种人口密度下,最容易形成粗放的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和具有破坏性的轮闲耕作制的发展,人地关系变得十分简单和脆弱,容易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如果不能有效地调整生产方式和耕作方式,就很难扭转沙漠化的迅速蔓延。因此有关专家认为,在科尔沁地区,应彻底消除轮闲耕作,发展集约式精细耕作;增加作物种类,消除单一种植结构,发展粮草轮作、间作、套种,以养促用;发展畜牧业规模舍饲经营。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稳固土壤机质,减少有害营造力因素的作用。在植树造林、封沙育草的同时,以其它方式增加地面覆盖,如秸秆还田和种植春小麦等;冬春季节加强灌溉,增加土壤的水分含量。
第三,土地、降水、植被等,既是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有关的自然因素,又是农林牧业生产赖以发展的可再生资源,对其应加以保护、培育、改良和合理利用,提高持续生产能力。如对天然植被进行保护和改良,使之不断更新复壮;对天然草进行合理放牧,确定合理放牧强度,划区轮牧;开发节水灌溉技术,建设防渗渠道,发展滴灌、喷灌、渗灌等,进行作物合理配置。
近年来,由于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科尔沁沙地确实正在发生大面积的逆转,发生逆转的多为70年代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目前比较有效的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一是沿交通干道两侧和农田、村庄周围大面积营造防风固沙林网,在沙漠化逆转比较大的地区如赤峰、翁牛特、敖汉等旗市,造林面积都很大;奈曼旗章古台苏木去年一年便形成主副林带74条,构成100个网格。为了治理沙漠,一些地方还建设了穿沙公路。在奈曼的巴苇穿沙公路上,我们看到路边的沙丘的边沿部分,都被人们以掩埋秸秆的方式固定住了,而且栽上了易成活的灌木。二是大规模人工种草,退耕还草,通辽市去年完成退耕面积58万亩,种草169万亩,划定禁垦禁牧区;同时,该市还严格限定人均耕地数量,超过限定数量的耕地和15度坡以上的耕地,要求全部退耕还草。三是对牲畜实行了圈养,或划定区域定时放养,有的地方基本上根绝了山羊等对草地破坏较严重的牲畜。“管蹄子、封坨子、种甸子”,已成为科尔沁地区农牧民的口号。
赵哈林认为,科尔沁沙地治理的下一步,是坚持将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因为单纯强调生态保护是不够的,对广大农牧民也是没有吸引力的;应该让他们在环境治理的同时得到效益,这样的治理才能长久地持续下去。